您好,歡迎訪問中國食品安全網!
 

趙久然:玉米田里當“團長” 科研路上做先鋒

2024-08-12 09:33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張炫

在廣袤的田野上,玉米以其金黃的果實為農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而在金色的玉米田里,有一位被譽為“玉米團長”的守望者,在近40年的科研生涯里,默默耕耘,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他就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首席科學家——趙久然,一個在科研道路上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領路人。

結緣玉米不改初心

在趙久然的生活中,玉米如影隨形。辦公室桌上放滿了玉米棒子,外出就是天南海北看玉米,張口三句話離不開玉米,就連他的微信也充滿了玉米元素:頭像是豐收的玉米,昵稱是“玉米團長”,通訊錄里多半是種玉米的農民。

在趙久然的心中,從小就播下了玉米的“種子”。1962年,他出生在北京市平谷區(qū)熊兒寨鄉(xiāng)的一個普通農家,小時候常在玉米田干農活,對玉米有著天然的好感?!爱敃r糧食產量不足,家境也比較貧寒,想飽飽地吃上一頓玉米餅子都是奢望?!卑み^餓的他,自那時就在心中種下一個樸素的愿望:讓農作物大幅增產。

1986年,趙久然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從事玉米科研工作,開始真正與玉米結緣。他主動請纓到京郊玉米主產區(qū)延慶下鄉(xiāng)蹲點搞科研,這一蹲就是6年。在這段時間里,他走遍了延慶所有鄉(xiāng)鎮(zhèn),在生產一線參與完成了許多科研項目,積累了豐富的農作物種植經驗。更重要的是,扎根一線讓他深刻體會到種子對作物產量的重要性,他決心培育出好種子。

1997年,趙久然擔任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新成立的玉米研究中心主任。盡管當時條件艱苦、人員稀少,但他和團隊成員克服困難,大部分時間都在試驗田里進行研究。2000年,玉米研究中心選育的“京科2號”“京早13號”兩個品種通過北京市審定,開始在京郊大面積示范推廣,玉米研究中心也第一次實現了依靠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自我造血。

育種成果惠及萬家

歷經數十年艱苦育種,趙久然及其團隊育成了200多個國審玉米新品種,累計種植面積超過5億畝,不僅推動了我國玉米種植結構升級,也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其中,“京科968”種植面積累計超過1.5億畝,成為我國當前種植面積最大的主導品種之一;“京科糯2000”累計種植上億畝,種子和產品銷往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范圍最廣的鮮食玉米。

趙久然不僅在育種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還構建了全球數量最大的玉米標準DNA指紋庫,儲存了10萬多個玉米品種的“分子身份信息”,不僅讓市場上套牌種子無處遁形,也讓農民徹底告別了靠肉眼鑒定品種的方式。

“這就像是給每種玉米辦理一個分子身份證,把參加試驗的、已經通過審定的、在生產中應用的、申請保護的品種都做一個DNA指紋,從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指紋庫,今后任何品種只要與庫存品種比對就能知道它的真實身份?!壁w久然介紹。

在育種過程中,趙久然始終堅持綠色發(fā)展理念。他強調,育種不僅要提高產量,還要考慮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他帶領團隊培育的玉米品種,不僅具有高產、優(yōu)質的特點,還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適應性,能夠在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生長,減少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

心系農民再譜新篇

在趙久然的科研生涯里,他始終與農民緊密相連。他深知農民對好種子的渴望,因此在育種工作中,始終堅持以農民的需求為導向。他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民的實際收益。

京郊房山區(qū)琉璃河鎮(zhèn)常舍村的種植大戶韓鳳嶺深有體會。從最初的“京科糯2000”到現在的“農科糯336”,每年他都找趙久然,選擇新品種試驗種植,成了玉米種植示范戶,帶動當地上百戶農民一起種植鮮食玉米,效益十分顯著。

要讓育種的薪火代代相傳。作為一名資深的科研工作者,趙久然非常重視科研人才的培養(yǎng)。他經常與年輕科研人員交流,分享自己的科研經驗和心得,鼓勵他們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挑戰(zhàn)。在他的帶領下,一批年輕的科研人才正在茁壯成長,成為我國農業(yè)科研的新生力量。

“中國人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玉米產量對我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壁w久然透露,經過前期的研究和積累,他帶領的團隊正在培育一些能增產的新品種,預計再有兩年就能大面積推廣應用。

在趙久然的科研育種生涯里,不乏鮮花和掌聲。面對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科技工作者、創(chuàng)新爭先獎等眾多榮譽,趙久然表現得非常淡然:“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能使億萬農民增產增收,這是令我欣慰的事?!保ㄌJ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