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魏縣的梨遭遇“賣難”,不僅大量庫存積壓,價格也從去年的10元3斤陡降至今年的10元五六斤。無獨有偶,永年的土豆、贊皇的晚霜桃、張家口的蔬菜等也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滯銷。
但與此同時,一些農產品卻銷售火熱供不應求:內丘的富崗蘋果按個賣,16個蘋果售價159元,禮盒裝甚至賣到399元;行唐有機西紅柿收購價是普通西紅柿的兩倍,一天就銷售兩萬斤……
農產品市場“一冷一熱”現(xiàn)象的背后,究竟折射出哪些問題?
大路貨價格偏低,品牌果蔬市場俏銷
10月31日晚,魏縣石辛寨村59歲的梨農趙張寶踏著夜色回到了家。每年這個時候,他都會跨省到濟南、西安等地賣梨。但相比往年,這次趙張寶租車運到濟南的400多箱梨,足足比去年多賣了10來天,收益也大不如從前,“去年10塊錢3斤,今年10塊錢五六斤?!?/p>
在趙張寶所在的魏縣當?shù)?,十幾個村子種植銷售鴨梨、雪梨、皇冠梨等,僅趙張寶便種了20畝。目前,除了極少種植面積小的梨農,幾乎每戶梨農都在周邊的冷庫里囤積著大量的梨——當?shù)刂苓叿植贾奈鍌€冷庫,每個冷庫里冷藏著七八萬箱梨。
與梨的大量積壓相對應,今年的梨價也讓梨戶們喪氣,“如果賣給收購商一斤才一塊多點兒,一斤兩三個梨,每個梨光成本就得三四毛?!奔幢闳绱耍衲陙硎绽娴纳虘粢脖韧晟倭撕芏?。
不僅僅是魏縣的梨,今年其他一些地方的農產品也出現(xiàn)了“賣難”。十一前后,霜凍臨近,張家口的彩椒、西芹、大蔥等大量蔬菜滯銷,而近些天,永年的土豆、贊皇的晚霜桃等也都出現(xiàn)了“賣難”問題。
與此同時,今年一些農戶們普遍種植的大宗水果蔬菜價格也偏低。
根據石家莊橋西蔬菜中心批發(fā)市場公布的行情分析,10月26日—11月1日,大宗水果中,冬桃、皇冠梨價格周環(huán)比分別下降11.06%、10.08%;10月19日—10月25日,本地白蘿卜、行唐長白菜大量上市,成本較低,拉動價格環(huán)比分別下降27.08%、8.26%。
“在菜市場兩塊錢買四五個白蘿卜,三塊錢買四五斤菜花,濕皮核桃前段時間一斤才一塊錢?!笔仪f市民王女士也感受到果菜價格的下跌。
不過,與這些農產品“賣難”,價格下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農產品市場表現(xiàn)卻是另一番情景。
11月1日,在行唐縣占軍種植專業(yè)合作社,一筐筐色澤鮮亮的西紅柿被緊鑼密鼓地裝車,發(fā)往天津、太原、石家莊市區(qū)等各大農貿市場。
今年很多暖棚的西紅柿感染病毒,產量下降。但該基地種植的西紅柿不僅沒有感染病毒,還因是有機西紅柿,賣上了好價兒,普通西紅柿收購價每斤0.8元,該基地有機西紅柿賣到1.5元。
“一般情況下,蘋果的銷售周期比較長,但去年5月份的時候,我們當年的蘋果就已經賣斷貨了。目前來看,今年的情況也比較樂觀。”富崗蘋果銷售負責人苑振英介紹。
如今,在淘寶富崗食品天貓旗艦店,雖然根據果品、大小、包裝的不同,富崗蘋果定價不同,但相比市場上兩元一斤的普通蘋果,富崗蘋果“身價不菲”,16個裝、重量4kg左右的富崗蘋果,標價159元/箱,16個裝、重量5.5kg左右的禮盒裝,標價399元/箱。
同樣的農產品,市場表現(xiàn)卻冰火兩重天,“一冷一熱”的背后折射出了什么?
既要種得好,更要賣得準
“掃描我們每個蘋果上的二維碼,這個果子的下樹時間、收購和包裝過程,甚至果樹的負責人信息都一目了然?!?1月4日15時,淘寶富崗蘋果旗艦店里,一場直播正在進行中。雖然比不上網紅直播間那么高的人氣,但對于剛剛試水“直播帶貨”的富崗蘋果來說,一個全新的銷售平臺正在從山野間直接搭向消費者的手機端。
富崗蘋果電商部負責人袁龍飛介紹,今年1月份,富崗蘋果首次嘗試直播帶貨,“在平臺上直播5分鐘實現(xiàn)了20萬元的銷售額?!?/p>
除了直播帶貨,富崗蘋果在銷售端積極嘗試多點開花:30多個連鎖加盟店遍布石家莊、天津等地;直接進入4個大型商超;在綜合賣場設置店中店;開展采摘等體驗式消費……在拓展傳統(tǒng)銷售渠道的同時,富崗蘋果還將觸角伸向電商領域,線上線下同時發(fā)力。
“目前農產品銷售市場,已經初步解決了生產端種什么怎么種、銷售端怎么賣的問題,但為什么還會存在銷售上的冷熱不均現(xiàn)象?”深耕農產品銷售領域多年的無界控股有限公司總裁杜凡認為,關鍵是生產端不僅要種得好,銷售端更要賣得準?!?/p>
“永年成堆成堆的土豆,找不到合適的銷路!呼吁大家共同參與消費助農,幫老鄉(xiāng)解決生計!”11月2日13時許,石家莊某果蔬店微信群發(fā)出這樣一條愛心扶貧信息。
“‘賣難’固然有農民不關注市場信息,跟風種植造成供過于求的原因,但要做好銷售,必須提前想到流通環(huán)節(jié)。”店主杜鵬站在銷售端分析農產品“賣難”問題,屢屢提及創(chuàng)新“銷售模式”的重要性。
如今,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一旦農產品積壓,很多農民便寄希望于“愛心幫賣”,但也有人表示,這樣的解決辦法只是一時之策,不能作為長久之計。
讓農產品“豐產”又“豐收”,創(chuàng)新的不僅僅是銷售端。
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從綠色、無公害向有機邁進,針對這種新變化,一些果蔬生產者也不斷改良技術,提高產品附加值。
“每年西紅柿的種子,我們都是從國家種子中心購買的,和其他農戶購買的種子沒啥區(qū)別,為什么我們賣得好?不僅是因為我們打通了銷售渠道,先進的種植技術也讓我們的西紅柿能有更好的口感。”行唐縣占軍種植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張占軍自豪地說。
張占軍生產的有機西紅柿,采用純天然的有機肥料。此外,他還聘請了擁有30年種植經驗的技術員,每年去山東壽光等高科技蔬菜種植基地實地考察、學習技術,回來再改進種植技術。像今年秋季西紅柿普遍出現(xiàn)的病毒病害,技術員在種植之初便進行了預防。
從事農產品品牌運營多年的杜凡表示,解決農產品滯銷,一定要從重規(guī)模和數(shù)量的“吃飯農業(yè)”向重質量和效益的“品牌農業(yè)”邁進,這樣才能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提高產品的辨識度。
靠啥擺脫農產品“大小年”魔咒
記者聯(lián)系趙張寶時,雖然他剛回家沒兩天,但為了賣梨他又出發(fā)去了西安。趙張寶說,他們村種梨的傳統(tǒng)已有70多年,這么多年里,他和這片土地上的梨農們,基本都延續(xù)著單打獨斗、自找銷路的傳統(tǒng)。對于記者提到的品控、銷售渠道等問題,他似乎沒有太在意。
今年的梨雖然豐收,但滯銷又賣不上價,梨農們習慣稱之為“小年”。在種梨的20多年里,趙張寶已經習慣了梨價被市場的供需關系指揮著起起伏伏的“大小年”?!袄鏄鋸姆N到掛果得七八年,做買賣哪能賠了就不干了?!?/p>
“由于我國農業(yè)信息化水平不高,農民無法獲得精確的市場需求信息,同時,農民對于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每年在決定種植品種時,更多地受到當前價格的引導,形成了‘小生產——大市場’的供需矛盾?!焙颖苯涃Q大學新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教授馬彥麗表示,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和農業(yè)協(xié)會等在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發(fā)布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針對這種情況,省農產品市場協(xié)會有關人士表示,今年要重點做好組織省內種養(yǎng)殖戶、種植基地、蔬菜集散批發(fā)市場與深圳海吉星、上海西郊農批市場等國內大型市場的對接,并建立河北省農產品市場全產業(yè)鏈大數(shù)據平臺,更好地為農戶提供科學、及時的產供信息。
杜凡觀察到,雖然“賣難”難免發(fā)生,但多是小農戶。像合作社等組織化程度相對高的,發(fā)生這種情況的相對較少。
在北國超市北國店,貨架上水果、蔬菜新鮮欲滴,并且通過盒裝、袋裝等進行了精細分裝。該超市業(yè)務科長白正光介紹,按照各連鎖店的客戶定位,農產品的品質也有層次之分,包裝的精細程度也隨之不同。
而終端市場的細分化、標準化趨勢,對生產環(huán)節(jié)形成了倒逼。
“進入超市的果蔬,必須要達到我們要的樣子。”白正光說,所謂要的樣子,要符合果品的大小、結疤程度、勻實程度、農藥殘留等諸多方面的標準。
“這些標準就要求果農要按照我們的要求對果品進行分揀、包裝,而這會大大提高生產環(huán)節(jié)的人力成本和裝備成本,以及生產中的技術成本,這些都是小農戶比較難以承受的。”白正光介紹,也正因此,多年實踐下來,一些組織化程度較高的中間商和農業(yè)合作社與超市形成了穩(wěn)定的采銷關系。
同時,應對這樣的大型采購,完善的交通道路、運輸設備、冷鏈物流體系(包括倉儲、運輸)、通信、商品檢驗等方面的基礎設施以及快捷的交通網絡、流暢的信息網絡等配套體系的建立也必不可少,對于這些不斷提高的“隱形門檻”,小農戶顯然難以應對。
此外,隨著農超對接、農企對接和垂直一體化采購平臺模式的普及推廣,合同式訂單頗受產銷雙方青睞。
不過,在記者采訪滯銷農戶時,他們普遍對這種合同式訂單抱有矛盾的心理,擔心提前找渠道,尤其是雙方訂下合同,會失去根據市場供需“水漲船高”的自由。甚至很多商家表示,之前曾與農戶簽訂合約,但幾乎都遭遇過大大小小的毀約行為,出于這個原因,很多大的商家更傾向于跟大的中間商或合作社合作。
對此,專家指出,農產品滯銷,既有傳統(tǒng)生產方式或產品本身的問題,又有傳統(tǒng)營銷模式的問題,而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則需要更為系統(tǒng)化、體系化的解決機制。 (記者 周聰聰 趙澤眾 袁偉華)
訪談
河北經貿大學新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教授馬彥麗:
提高標準化生產組織化交易水平
記者:幾乎每年都會出現(xiàn)某種農產品“賣難”的情況。為什么這種情況在農產品領域出現(xiàn)頻率較多呢?
馬彥麗:農產品顯著區(qū)別于其他產品的特點,就是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都比較小。用口語來講,由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農產品消費量基本是一定的,農產品價格下跌,消費者不會大量增加購買量;反過來,價格上漲的時候,減少的購買量也比較少。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觀察到,如果某種農產品跟風種植或者集中上市,供大于求,就會價格大跌,出現(xiàn)“賣難”;一旦出現(xiàn)供小于求,則又會出現(xiàn)價格大漲。
記者:但農產品所面對的供需關系變化,又是一個龐雜的信息系統(tǒng),我們如何預判市場形勢的變化呢?
馬彥麗:農產品的供需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預判的,只是目前我們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好。這個預判建立在供求信息的搜集、整理的基礎上,需要多渠道發(fā)布信息,引導農民適應市場的變化。但是,這個工作個人沒能力做,需要政府相關部門、行業(yè)組織、研究機構這樣的專業(yè)部門去做。
比如,國際上許多發(fā)達國家,為農民服務的是各式各樣的行業(yè)協(xié)會、合作組織協(xié)會,他們通過收取會員會費來支撐協(xié)會運作,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進行信息搜集和學員培訓,進而服務會員。
記者:我們建立完善起這樣的專業(yè)組織,配置好相關人才的話,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馬彥麗:政府可以設立一些專門的機構來提供這些服務,更多的還應該依賴行業(yè)組織、智庫等來提供服務。其實這些組織我們不是沒有,數(shù)量上還很多,但是發(fā)揮的作用不夠。在很大程度上與這些組織獨立性差,為農戶服務力度不夠有關。政府應該為這些行業(yè)組織和智庫提供一些支持或引導政策,通過改革增強其服務能力。當然,由于這些服務的正外部性明顯,政府也可以直接提供以下服務,比如供需信息的搜集和發(fā)布、新農業(yè)技術的推廣、農民的技術培訓和運營指導等。
比如在美國,一般讀農科的學生都能享受比較低的學費。每個州立大學都設有專門的農業(yè)技術推廣機構,專門對接科研院所和農民的技術需求,使科研成果能直接推廣下去。
記者:除了加強信息服務和人才培養(yǎng),我們還可以做哪些工作呢?
馬彥麗:完善避險工具很重要。目前,在大宗農產品方面,我們的期貨市場發(fā)育還不夠健全,促進期貨市場的健康發(fā)展,發(fā)揮其為農民提供大宗農產品的避險功能,這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記者:我們采訪發(fā)現(xiàn),農業(yè)合作社等組織化程度高的機構,在農產品產銷對接中有很多優(yōu)勢,這是否代表著一種趨勢呢?
馬彥麗:是的。即使在整體市場都不景氣的時候,農民提高組織化程度,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也能夠使自身抗風險的能力提升一些。比如,某些農產品生產者適應消費趨勢,推出有機、無公害等農產品,并有品牌加持,就有可能會使其在競爭中獲得相對優(yōu)勢。不過這不能扭轉漲跌大勢。
記者:各界對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校對接等抱有很高期望,這類流通模式能顯著減少流通環(huán)節(jié),讓利于農戶和消費者,您怎么看?
馬彥麗:相比傳統(tǒng)的“經紀人+產地批發(fā)+銷地批發(fā)+菜市場(超市)”的模式,農超對接、農企對接和垂直一體化采購平臺模式的普及推廣,確實有利于減少流通環(huán)節(jié)。但是這種流通模式也有缺陷。首先,其對接的只能是大農場或者組織化程度較高的農業(yè)合作社等,要求農戶一定要提高組織化程度;其次,這種垂直的縱向聯(lián)系加強,意味著農業(yè)經營者與超市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頻次增加,單次交易量變小,交易的成本可能會上升。而批發(fā)市場大量交易和發(fā)現(xiàn)價格的功能則相對被忽視了,對這個發(fā)展傾向的判斷是不全面的、不客觀的。
記者:對于眾多分散的農戶來說,他們要避免遭遇“賣難”問題,還需要做些什么?
馬彥麗:對于這部分農民而言,當務之急就是提高標準化生產、組織化交易。
在日本,有大量的公益性批發(fā)市場,這種市場的規(guī)模類似我們的大型蔬菜批發(fā)市場,以拍賣的方式交易。農民們早上將一筐筐的菜放在市場上,這些菜在采摘過程中已經進行了非常精準的分類,一筐里的豆角多長多粗都是一個標準,并評好了等級。農民登記完產品信息就可以回家,下午市場會將采購商集中起來對所有商品進行統(tǒng)一拍賣。短短時間內貨物兩清,既提高了交易效率,又發(fā)揮了價格發(fā)現(xiàn)的功能,用來指導農戶未來的生產。這種模式的好處是,不僅給普通分散的農戶提供了成本比較低的商品交易途徑,而且通過拍賣形成的市場價格非??陀^,對資源配置起到風向標的作用。
但這種模式的前提是農民必須進行標準化生產和分裝,而且有比較好的契約精神,能夠按照要求的統(tǒng)一標準來生產。 (周聰聰 趙澤眾 袁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