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網訊(王也 曹景常)在我國糧食安全戰(zhàn)略中,東北黑土地是無可替代的 “壓艙石”,但長期以來,“土地碎片化、勞動力老齡化、產后服務缺失” 三大痛點,卻讓這片沃土的潛力難以充分釋放。2018 年,浩淞農業(yè)科技(大連)集團有限公司轉型農業(yè)產業(yè)化,以 “不流轉土地經營權,也能實現規(guī)?;?、現代化” 為核心思路,在東北大地開啟了一場農業(yè)發(fā)展的 “破局之戰(zhàn)”。
彼時的東北農村,土地分散問題尤為突出 —— 農戶手中的耕地多則十幾塊、少則三五塊,地塊零散、面積狹小,大型農機難以施展,現代化種植模式無從落地。浩淞集團創(chuàng)始人黃興華深知,要破解這一難題,不能靠 “強制整合”,必須讓農戶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為此,集團創(chuàng)新推出 “試驗 - 示范 - 推廣” 三步走戰(zhàn)略:先在局部區(qū)域選取試點地塊,運用標準化種植模式與科技手段開展托管服務,用產量提升的 “眼見為實” 打消農戶顧慮;再以試點為樣板,邀請周邊農戶實地考察、交流經驗,讓 “一塊地帶動多塊地” 的效應自然擴散;最后通過建立標準化運營管理體系,將分散地塊納入統(tǒng)一規(guī)劃,實現耕種管收全流程集約化作業(yè)。數據見證變革:2021 年,浩淞托管的地塊還多是四五畝的小戶零散田,到 2024 年,單體托管地塊面積已普遍達到五百畝以上,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超 40%。
勞動力老齡化則是東北農業(yè)面臨的另一重困境。隨著年輕人口外流,農村種地主力多為 50 歲以上的老人,“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 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浩淞集團以 “科技賦能 + 人才培育” 雙管齊下:一方面,大力推廣智能化農機設備,將傳統(tǒng) 6 行播種機升級為 24 行高效播種機,引入無人機植保、智能灌溉系統(tǒng)、聯(lián)合收割機等裝備,覆蓋播種、除草、施肥、收割全環(huán)節(jié),使單人管理地塊面積從傳統(tǒng)的 10 畝提升至 50 畝以上,大幅降低人力依賴;另一方面,啟動 “新農人培育計劃”,通過 “老帶新”“技術培訓”“實踐指導” 等方式,讓年輕農民快速掌握現代化種植技術,同時以工業(yè)標準化理念規(guī)范種植流程,讓農業(yè)生產像工廠流水線一樣可控、可復制,實現 “老青銜接” 的勞動力梯隊建設。截至 2024 年,浩淞已培育新農人超 2000 名,有效緩解了農村勞動力斷層危機。
產后服務的缺失,曾讓東北農民陷入 “種得好卻賣不好”“豐收不增收” 的困境 —— 傳統(tǒng) “地趴糧” 存儲方式導致每年 15% 的糧食損耗,賣糧時又常面臨收購商壓價、資金回籠慢等問題。針對這一痛點,浩淞集團構建了 “收購 - 加工 - 倉儲 - 金融 - 保險 - 期貨” 全方位產后服務體系:在倉儲環(huán)節(jié),建設標準化智能糧倉,配備溫控、通風、除濕系統(tǒng),將糧食損耗率從 15% 降至 3‰,2024 年已在東北設立 6 個糧源標準化倉儲設施,年收儲能力達 100 萬噸,為農戶挽回糧食損失超千萬元;在金融服務方面,與多家金融機構合作打造 “金融 + 產業(yè) + 農戶” 三位一體合作體系,為農戶提供無抵押、低利率的種植貸款,同時引入農業(yè)保險、糧食期貨工具,幫助農戶規(guī)避市場風險;在銷售環(huán)節(jié),依托自身物流網絡與合作渠道,實現糧食 “訂單式收購”,確保農戶糧食賣出好價錢。吉林省白城市農戶王建國的經歷頗具代表性:“以前存糧怕發(fā)霉,賣糧怕壓價,現在把糧交給浩淞,存得安心、賣得省心,去年光玉米就多賺了兩萬多?!?/p>
從 2018 年轉型初期的 “減產困境”,到 2024 年帶動超萬畝耕地實現 16.65% 的增產;從服務零散小戶,到整合連片大田;從單一種植服務,到全鏈條產后保障,7 年間,浩淞集團累計服務農戶 1.5 萬余戶,作業(yè)面積突破 100 萬畝。這場針對東北農業(yè)痛點的 “破局之戰(zhàn)”,不僅讓碎片化的黑土地聚合成 “產業(yè)集群示范區(qū)” 的樣板田,更探索出一條符合東北實際、兼顧農戶利益與農業(yè)現代化的發(fā)展新徑,為黑土地從 “沃土” 向 “金土” 的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黑貓投訴
廣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