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點,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城火星山半山腰,麻辣雞加工作坊炊煙裊裊,聶志準時來到作坊,此時,宰殺車間工人已將200只活雞處理干凈。作為“聶墩墩麻辣雞”第三代傳承人,鹵制雞肉是他每天的任務,燒熱鹵水,添加糖色、香料,水溫七八成熱后放入鮮雞,十多分鐘后定型、打簽,期間不斷翻面。約莫一小時,麻辣雞完成鹵制,出鍋瞬間澆上一層鹵汁,使其外皮色澤更顯油亮……
上午8點過,古藺城區(qū)勝藺路與生產(chǎn)路交叉口,不到20平米的“聶墩墩麻辣雞”門市,200只麻辣雞晾干后被送到店里。隨之而來的是腳不沾地的忙碌:來往顧客購買,快遞包裝運送,還有各種手機信息催促著一批又一批訂單。
古藺縣城,聞名遐邇的麻辣雞店鋪林立、招牌繁多。其中,始于民國時期的“聶墩墩麻辣雞”尤為出名。據(jù)古藺縣志記載,這是古藺第一家麻辣雞,一鍋鹵水傳承了100多年。
從勝藺街沿生產(chǎn)路往上直到府前街,百米左右的老街上,麻辣雞店有10余家,除了“聶墩墩”,不乏“姬三三”“李老七”等本土知名老店。
傳承百年的麻辣雞小店
“二妹,還有麻辣雞沒得?”中午12點,從古藺路過的重慶朋友熊先生專程來到“聶墩墩麻辣雞”店,準備帶兩只麻辣雞回家。而此時,老板聶方元已開始收拾打烊,“今天的麻辣雞已銷售完,您留個地址,明天一早給您快遞過去?!?/p>
“到了古藺就想起麻辣雞,路過這里不帶點回去就像少了點啥。”熊先生說,他每次來古藺出差,都要給親朋好友帶麻辣雞,沒想到這次撲了個空。遺憾之余,只好留下地址后離開。
作為“聶墩墩麻辣雞”第三代傳承人,聶方元和弟弟聶志都是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古藺麻辣雞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因為古藺第一家麻辣雞出自爺爺“聶墩墩”,每天慕名而來的食客絡繹不絕。
“一上午已經(jīng)賣出去200多只,門店銷售和快遞發(fā)貨都有?!卑褭还窭飪H剩的雞雜裝好,聶方元解下圍裙準備回家?!捌匠8鶕?jù)訂單量,每天鹵制麻辣雞200多只,幾乎都會銷售一空。要是遇到節(jié)假日,銷量更是成倍增加,尤其是每年春節(jié)前幾天,銷量最高達2000多只,加工作坊一天24小時都停不下來。”
麻辣雞品質好,銷路也好,對于未來規(guī)劃,聶志有了更多的打算。
“傳承不能因循守舊,與時代接軌才是未來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方向?!甭欀菊f,為了把質量做好、把市場做大,他謀劃將祖?zhèn)髅胤脚c現(xiàn)代技術相結合,應用新型食品配料,總結出一套完整的生產(chǎn)數(shù)據(jù)。經(jīng)過對傳統(tǒng)加工工藝的改進,建設標準化生產(chǎn)車間,引入智能化殺菌和包裝工藝,提高食品衛(wèi)生安全性和保質期。
涼拌雞到麻辣雞的變遷
那么,蜚聲國內的古藺麻辣雞誕生于何時呢?
《古藺縣志》載:麻辣雞起于藺城大巷子聶向全(諢名聶墩墩)。以骨脫、肉脆、腔壁利索不雜水,味奇鮮而名冠第一。后仿其藝制作出售達數(shù)十家……
原來,古藺麻辣雞發(fā)展的歷程,要追溯到民國時期。那時,家住古藺縣大寨苗族鄉(xiāng)的聶向全還是個年輕小伙,一段苦難的經(jīng)歷,成就“麻辣雞”這道美食。
“父親年輕時被‘抓壯丁’,在重慶豐都服役期間,因手臂殘疾被部隊退回,但身無分文想要回家并不容易。于是,他就留在當?shù)卮蚬曷焚M。”今年70多歲的聶潤芳對父親的經(jīng)歷記憶猶新。
在豐都縣城那些年,聶向全在一家飯館做“堂倌兒”,空閑時跟著后廚師傅偷學廚藝,尤其擅長做當?shù)厝讼矚g吃的“涼拌雞”。當時店里有兩個伙計,一個是老板娘的遠房侄兒,另一個就是聰明勤懇的聶向全。飯館生意紅火,老板欲挑選一人當主管,一時難以定奪,有人建議“兩人各做一樣菜展示廚藝,擇優(yōu)錄用”。第二天中午,聶向全端出一盤涼拌雞,老板品嘗,老板娘試吃,在座客人挨個品吃。最后,雞肉被吃光了,盤中只剩作料湯汁。一時間,飯館里鴉雀無聲,大家似乎都還意猶未盡。后來,不知誰拍了下桌子,大叫一聲“好”,頓時掌聲四起,聶向全憑著這道涼拌雞而晉升主管。
掙夠路費回到古藺,無依無靠的聶向全又成了“無業(yè)游民”。在親戚朋友的建議、支持下,他嘗試著把在重慶學到的“涼拌雞”搬到古藺。親戚朋友提供活雞,他負責鹵制售賣,再支付買雞成本。由于做出的涼拌雞肉質細嫩、入口化渣,再加上本地花椒、辣椒后,味道更顯麻辣鮮香、口感舒爽,時間長了,人們便稱其為“麻辣雞”。
一只麻辣雞“香滿”整座城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古藺縣城大巷子口,有個打扮奇特的老人:身材矮小,身體微胖,留著舊社會的長胡子,當?shù)厝硕冀兴奥櫠斩铡薄K呐赃呌袕埿∽雷?,上面擺了一盤麻辣雞、一碟蘸料。身后有個炭火爐,上面支著一口大鐵鍋,里面的鹵水咕嚕嚕響著,香氣四溢。
沒事時,老人坐在小椅子上閉目養(yǎng)神,有人提著宰殺好的雞走過來,他睜開眼不說話,接過雞就用竹簽打個標記,順手丟進一旁冒著熱氣的鐵鍋里,然后又自顧自地打起盹來。
受限于經(jīng)濟條件,那時能吃上麻辣雞的居民并不多,聶向全尋思著把整只麻辣雞“化整為零”,宰成一指多寬的小塊,食客們只需付上幾分錢,他便用筷子夾上一塊在蘸水碗里穿底一攪,雞的鹵味便同蘸水融合。接過雞肉,蘸水順著手流,第一個動作就是湊上嘴,用舌頭將蘸水舔盡,然后在麻和辣的刺激中慢慢品嘗。
在聶潤芳的印象中,父親賣麻辣雞那個年代,街坊“胡子老頭”是個特殊的客人。他總喜歡拎著一瓶古藺大曲和小板凳出門,在麻辣雞攤位旁坐下,花幾分錢買一塊雞肉,喝著酒、撕著吃,很愜意的樣子。
隨著生活水平逐漸好轉,聶向全除了擺攤,逢年過節(jié)還多了一份新業(yè)務——幫人鹵雞。剛開始,街坊四鄰將活雞交給他,留下內臟和雞毛,收取五毛錢加工費。一只只活雞進他的家門,變成一只只油亮金黃的麻辣雞,再回到各家飯桌。后來,業(yè)務實在太忙,聶向全便要求大家把雞宰好再拿過來,他只負責鹵制。
為保證麻辣雞的口感和質量,每天鹵制完麻辣雞后,聶向全都會將鹵水保存好,先將鍋里的浮油去除,撈盡雜質,再用紗布過濾殘渣,最后把鹵水裝入容器冷卻,如此反復使用。
顏色好看,味道香濃,“聶墩墩麻辣雞”逐漸成名。老街坊們經(jīng)常惦記,還有人找他討秘方、學技術。熱情的聶向全并不保守,有求必應。也不知從何時起,那股獨特的麻辣雞香味從大巷子彌漫開來,直至“香滿”了整個縣城。
麻辣鮮香成就“古藺味道”
流逝的時光中,“聶墩墩”成就了“古藺麻辣雞”這個響當當?shù)慕鹱终信?,也定格了古藺人對麻辣雞永遠的記憶。如今,古藺麻辣雞就代表著“古藺味道”,無論是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迎來送往,宴席上都少不了這道菜。在古藺人心中,麻辣雞便是宴席中的“主角兒”。
剛剛烹宰好的雞肉色香味俱全,以其先麻后辣、皮脆肉香、滋味十足、蘸碟爽辣等特點深受食客們的追捧。當鹵味盡顯的雞肉與色澤鮮艷的紅油碰撞出火花,滿口鮮香、熱辣暢快。
作為第二代傳人,聶潤芳為了更好地傳承父親的“衣缽”,讓更多人品嘗到百年老字號的正宗味道,在遵循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對配方、工藝進行了探索和改良。
聶潤芳告訴記者,“聶墩墩麻辣雞”之所以出名,關鍵在于兩個因素:一是鹵水好。家里那鍋鹵水,從民國年間到現(xiàn)在已傳承100多年,除了不斷添加鹵料,一直沿用至今。鹵水年辰久遠,鹵藥質量好,是保證味道的關鍵;二是火候拿得穩(wěn)。鹵雞有講究,鹵制過程中,手里拿根竹簽就是“老師”。不時剟一下,憑手感就知道哪只雞該起鍋了,哪只雞還要等一會兒。
除了鹵水和火候的掌握,原材料和蘸水配料的選擇也相當講究。
古藺麻辣雞要嚴格選用高山散養(yǎng)土雞,用糠谷喂養(yǎng),堅持純天然,養(yǎng)殖周期8個月以上。宰殺后的雞要腌制三四個小時,清洗焯水,再用多種中草藥熬制的香料煮熟,鹵水溫度控制在95℃。不同的雞,鹵制時間也不同,達到內面雞肉脫骨,外表形狀不變,皮肉呈金黃色,一般在一小時左右。
鹵好的雞別急著吃,要想品嘗正宗古藺麻辣雞,蘸水才是“靈魂”。聶潤芳介紹,麻辣雞的辣椒,用的是古藺龍山辣椒,因為龍山是火石地,所產(chǎn)辣椒的辣味重、口感好。用翻滾的熱菜油將辣椒煎成油辣子,再拌入花椒、姜、蒜、芝麻、麻油,并適當勾入鹵制雞肉的鹵水。剛剛烹宰好的雞肉色香味俱全,當鹵味盡顯的雞肉與色澤鮮艷的紅油碰撞,頓感滿口鮮香、熱辣暢快。
餐桌美食蛻變特色產(chǎn)業(yè)
鹵好麻辣雞,守住父輩傳承下來的味道,聶潤芳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和探索,逐漸讓古藺麻辣雞走出古藺、走向全國。2011年,“聶墩墩麻辣雞”成為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聶潤芳成為第二代傳承人。2015年,“聶墩墩麻辣雞”獲得QS國家食品生產(chǎn)許可證。
2014年以來,古藺麻辣雞先后在央視《舌尖上的中國》《農廣天地》《厲害了我的國》等欄目亮相;2019年3月,古藺“聶墩墩麻辣雞”登上中央電視臺《尋味中國》欄目,傳承人聶潤芳在演播大廳向全國觀眾講述了古藺麻辣雞的制作流程。
屢登央視,讓原本在川內就頗有名氣的古藺麻辣雞借勢火遍全國。此后,當?shù)夭簧偃碎_始做麻辣雞生意。聶方元和當?shù)夭簧俳?jīng)營者都把業(yè)務“搬”到了網(wǎng)上。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古藺縣城麻辣雞加工作坊已達110多家。
聶潤芳說,截至目前,單是在“聶墩墩”學習麻辣雞制作技術的學徒就有60多名。如今,他們已把門店開到全國各地,有的還跑到香港創(chuàng)業(yè)。
一只麻辣雞“帶紅”一個縣。隨著名氣越來越大,麻辣雞已成為古藺縣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銷售渠道不斷拓寬。近年來,通過微信推廣、進駐電商平臺、直播帶貨,古藺麻辣雞已銷往全國各地。
古藺麻辣雞不僅“飛”得遠,還“飛”得高。
6月3日下午,彰德街道光輝村,三深農產(chǎn)品公司加工車間,新鮮鹵制的麻辣雞出鍋,擺放到包裝車間案板上稍微冷卻后,工作人員將麻辣雞進行剔骨、切塊,然后裝進小袋封裝。第二天一早,一袋袋按標準規(guī)格包裝的麻辣雞將被送往成都、重慶等地的航空食品加工基地,作為航食配餐“飛上藍天”。
麻辣雞市場不斷擴大,關聯(lián)產(chǎn)業(yè)也被帶動起來。在彰德街道,集花椒種植、采收、加工,辣椒種植、采收、售賣,林下養(yǎng)雞及精深加工于一體的“麻·辣·雞”現(xiàn)代農業(yè)產(chǎn)業(yè)園區(qū)已基本成型。截至目前,園區(qū)已種植花椒5000畝、辣椒800畝,建成土雞養(yǎng)殖場2個,在建麻辣雞加工廠1個。目前已帶動農戶600余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今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古藺麻辣雞傳統(tǒng)制作技藝項目名列其中。如今,古藺麻辣雞已從餐桌美食蛻變?yōu)楫數(shù)靥厣a(chǎn)業(yè),從種植養(yǎng)殖到生產(chǎn)加工,一道傳承的美食成為歷史、文化、人情的完美黏合??缭綍r間與地域界限,麻辣雞給予四方食客眷戀的古藺風味。一代代秉持初心的古藺人,正用勤勞的雙手寫下鄉(xiāng)村振興的答案。(曾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