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訪問中國食品安全網!
 

《中國土壤剖面數據集》發(fā)布 用數據集推動綠色農業(yè)發(fā)展

2024-12-09 10:49來源:新華網 編輯:魏鈴杰

12月5日,正值第十一個世界土壤日,由農業(yè)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指導、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農業(yè)區(qū)劃研究所主辦、浙江出版聯合集團協辦的 “賡續(xù)四十載,再‘普’新篇章”主題活動在北京舉行。會上發(fā)布了《中國土壤剖面數據集》。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副院長劉現武、農業(yè)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副司長楊鵬、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二處處長劉健、國家出版基金規(guī)劃管理辦公室主任門立軍出席活動并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劉旭,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土壤剖面數據集》總編委全體成員出席活動。

《中國土壤剖面數據集》是全面展現我國土壤資源與質量狀況的科學巨著。全集共25卷,包含2751萬字、4500余幅圖,由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該數據集以分縣土壤圖和土壤剖面理化性狀表為核心,詳盡提供了全國土壤資源與質量數據。覆蓋全國2200多個縣,收錄6萬3千多個土壤剖面的數據。根據土壤剖面數量和地域特點,既有合訂卷也有單卷。各卷主要含分縣土壤類型圖、主要土壤類型說明、土壤剖面點分布圖與土壤剖面理化性狀表、分縣中心區(qū)氣候特征值;同時還含有全國和各省的土壤圖、土壤有機質含量圖與地勢圖,便于讀者在全國、省級和縣級不同視角和尺度上,了解土壤資源與質量狀況及其空間分布特征,了解土壤類型、土壤肥力與氣候條件、地勢、地貌之間的相互關聯。

《中國土壤剖面數據集》是對我國珍貴歷史土壤調查資料的搶救性發(fā)掘、整理與永久保存。數據集中的分縣土壤圖與土壤剖面理化性狀表,主要來源于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簡稱“土壤二普”)的調查資料。二普首次在全國范圍進行了較高密度的土壤采樣化驗,開啟了我國用土壤理化性狀量化指標描述土壤資源與土壤質量狀況的時代。然而,受歷史條件所限,這些資料主要為紙質圖件和非正式出版物,數量有限且分散保存,損毀嚴重。為此,項目團隊聯合50多家科研單位,搶救性收集與整理了各地的高精度土壤調查成果。該數據集收錄的土壤質量數據,是我國最早的、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起始點數據,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對了解土壤與環(huán)境質量演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數據集編制團隊創(chuàng)建了以智能設計為核心的土壤時空大數據整合與表達方法。土壤作為農業(yè)基石,其時空數據的整合對科學利用土壤資源、保護農田、實施耕地保育及污染防治等至關重要。土壤時空大數據還為預測土壤與環(huán)境質量演變提供了科學依據。因而被國際土壤科學研究視為重中之重。經過20余年的研究,團隊成功融合了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制圖學、3S技術及土壤學方法,首創(chuàng)了以智能設計為核心的土壤時空大數據整合、表達方法。該方法以智能流程替代傳統(tǒng)人工流程,科學目標實現率高達99.9%,工程效率提升了千倍,使我國成為全球首個建成全域具時間序列高精度數字土壤的大疆域國家。

數據集與高精度土壤時空大數據為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等國家任務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顯著提升了我國科學研究的基礎數據條件。2022年,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我國時隔40年再次啟動全面土壤“體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數據集在此項工作中發(fā)揮了三方面關鍵作用: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助力制作工作底圖與科學布點;提供理論方法借鑒,提升數字化圖件成果的精度與匯總效率;提供演化分析依據,指導土壤改良與耕地保護。此外,數據集還提煉了我國海量土壤信息中的核心價值,為農業(yè)、林業(yè)等多部門提供了基礎數據,助力綠色、特色及節(jié)水農業(yè)的發(fā)展。

本項工作自1999年啟動,歷時25年,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農業(yè)區(qū)劃研究所牽頭,聯合全國20余個科研單位共同完成。首席科學家張維理研究員帶領團隊融合多學科技術,創(chuàng)新完成了數百個模型、模塊設計,校核了數萬專題圖表。得到了科技部、國家出版基金、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等多方資助與支持,以及老一輩土壤科學家的關心和指導。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沈其榮,中國科學院院士朱彤高度評價該數據集,認為其將推動多個科學領域的創(chuàng)新研究。

會上舉行了贈書儀式,并簽署了設立“耕地保護利用研究與科普”專項基金的戰(zhàn)略合作協議。該基金將支持相關領域科研、成果轉化等工作,推動科技與教育在耕地領域的深度融合。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等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同志,以及數據集分卷主編、專家等參加了活動。(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