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鹽城市,昔日的鹽堿地經過持續(xù)治理,如今已大規(guī)模種上了小麥和水稻等農作物,而且收成一年比一年好。當前鹽堿地里的小麥長勢如何?5月22日,記者前往鹽城市大豐區(qū)草廟鎮(zhèn)愛根家庭農場一探究竟。
“你看,麥田的空地上長著一棵灰綠藜,這是鹽堿地上的先鋒植物,只要地上有這種植物,就可以初步判斷土地是輕度鹽堿地。”同行的大豐區(qū)耕保站站長茅錦國告訴記者。
在農場里,記者看到空地上大大小小的收麥機械已保養(yǎng)好蓄勢待發(fā),工作人員正緊張忙碌地調試著廠房里的農機,整個農場都鉚足了勁,為即將到來的夏收作準備。
進入麥田,只見一架農用無人機“嗖”地騰空而起,按照設定好的程序穿梭于麥田與稻田之間,將農藥精準地播撒在農作物上。農場負責人周愛根一邊在手機上遙控著無人機,一邊察看著小麥和水稻秧苗的長勢,這位農機手出身的種糧大戶由此開啟了忙碌充實的一天。
當下,愛根家庭農場的3000余畝小麥正處于由綠轉黃的灌漿期,水稻則還在育苗階段。小面積秧田穿插在大面積麥田里,這樣的種植方式有何用意?見記者產生好奇,周愛根解釋道:“水稻具有一定的耐鹽性,種水稻能給土地洗鹽排鹽,通過適當輪作,可以有效降低土地的含鹽量,增強土壤質量,提升小麥等作物的收成?!?/p>
黃綠相間的麥穗與綠油油的水稻秧苗一起隨風搖曳,這樣生機勃勃的場面,很難讓人相信這里也曾受到糧食產量低的困擾。草廟鎮(zhèn)的土地屬于濱海鹽堿地,主要存在鹽分含量高、有機質和養(yǎng)分低、土壤結構差、保肥能力弱等問題。多年來,為了提升土壤質量,當?shù)剞r業(yè)農村部門指導農戶通過開溝排鹽降漬、秸稈還田、種植綠肥、輪作水稻等方式洗鹽排鹽,提升土壤肥力,取得了明顯成效。
“我們還沒組織測產,但是我估計畝產能達到1200斤。今年小麥行情好,每斤能賣到1.25元至1.3元,已經有種子公司和我們簽好訂單了,我們的小麥質量高,不愁銷路。”周愛根自豪地說。
太陽升起,氣溫漸高,轉眼已臨近正午,周愛根回到農場廠房內匆匆吃了幾口飯后,就迅速開始為糧食烘干機換零件?!昂娓蓹C每年都要保養(yǎng),這軸承用了好幾年了,我把它換成新的,用起來更放心。這臺機器一天24小時能烘干25噸小麥,我們今年的小麥收下來就靠它了!”說罷,他行云流水般地擰下舊軸承,換上新軸承,用扳手擰緊,又套上了新的履帶?!敖油娫?,讓它空轉一下,你聽后面的風機轉起來了,沒有什么雜聲,這就說明調試好了。”周愛根介紹。
放下錘子與扳手,太陽已斜向西邊,周愛根顧不上休息,又扛起一種特制的長柄鐮刀,再次走向麥田,“我們農場種的小麥品種是‘鎮(zhèn)麥18號’,收成后要用來繁種,不能有雜株,所以在灌漿期間,有一道工序是去雜?!闭f罷,他舉起手中的長柄鐮刀,飛快地割下了一株明顯高于周圍植株的麥穗?!澳愣紫乱稽c兒來看,這株的麥穗特別高,比其他的要高出一個穗的長度,這就是雜株,要花時間請人把田里的雜株都割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小麥都是同一個品種,符合繁種的要求?!敝軔鄹榻B。
去雜的工作雖然不難,但極考驗細心和耐心程度,同時也對體力有一定要求。在田地里走了幾趟,記者已是滿頭大汗。周愛根告訴記者:“去雜這個工作,沒法利用機器來做,必須得是人工一根一根地割下來。做去雜工作,按一天一人40畝地算,需要10個人干7天?!?/p>
到了晚飯時間,忙碌了一天的周愛根才從田間抽身,回到廠房。正當記者以為他終于要好好休息一下的時候,他又接起了電話:“6月3號就要開鐮了!萬一麥收遇上下雨,我這里的機器可能運轉不過來,我想協(xié)調兩臺收割機過來輪換……”(姚雯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