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三千年歷史,18億使用者的筷子,絕不僅僅是一個“小棍子形狀的餐具”那樣簡單。
一雙筷子,幾根手指,挑、夾、撥、扒、剝,如同樂器,奏動著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同時又承載著中華文化,傳承、知禮、思念。
這無疑是一個文化符號,一種東方文明的象征。
筷子,古稱“箸”,它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陶鼎之類用水煮食物的炊具問世之后?!俄n非子·喻老》中說:“昔者紂為象箸”,如果說遠在古老的商代,紂王精美的象牙筷已是某種奢侈品,似乎他的驕傲,透過文字,穿越了數(shù)千年。
它浸潤在這片大地太久了,在文化的長河中,逐漸烙印上屬于這里、古老的、哲學(xué)的韻味??曜尤〔淖匀唬€于自然,內(nèi)斂而有生機。它的本身結(jié)構(gòu)化繁為簡,人為對它的解讀卻能變得十分豐富:標準長度七寸六分,象征七情六欲;前圓后方謂之“天圓地方”;圓頭入口又為“以食為天”,一分為二,合而為一,動靜相合又稱為陰陽和諧之道。
雖然這些說法大多并無考證,也并非筷子作為使用工具的初衷,但它完美的合入文化之中,陽春白雪,下里巴人,于認同中華文明的人們手中,一代又一代的未曾間斷的歷史中,積淀、延長。
千年之前,筷子便隨中華文化一道,在東方文明世界生根發(fā)芽。食與言,文與思,正是認同與融合所帶來的潤物無聲的文化浸染。(央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