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訪問中國食品安全網!
 

太原市糧食憑票供應的四十年

2024-07-17 10:27來源:山西晚報 編輯:張炫

整理書柜時,發(fā)現(xiàn)了珍藏的《糧票紀念冊》,不禁讓我想起了30多年前太原市糧食憑票證供應的那些事。
  太原市糧食憑票證供應始于1953年。那時,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城市經濟建設快速發(fā)展,人口迅速增加,國家決定實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11月15日起,太原市城鎮(zhèn)常住人口,實行按月供應面粉(細糧)3公斤。
  1955年,太原市首次發(fā)行了地方糧票。當年8月起,城鎮(zhèn)居民實行口糧分等定量供應,從兒童到重體力勞動者,共分6等15級,口糧供應也是按照4-30公斤/月·人劃分為相應等級,市民們憑購糧本購買或按糧票供應。同年9月,全國通用糧票開始流通。1956年1月起,山西省地方糧票正式開始使用。1957年起,飯店熟食品、糕點也開始實行憑糧票購買。
  吃飯是人生存要解決的第一問題,有的人為了吃飽肚子,寧愿放棄干部身份,主動去當工人。因為干部每月口糧為14.45公斤(1978年定量標準,下同),裝卸工口糧為26.5公斤。在糧食企業(yè),當年辭去干部當裝卸工扛麻袋的大有人在,就是為吃飽肚子。1981年,我在面粉一廠當打包工,接麩皮,口糧為23.5公斤,是家里口糧最多的一個。
  由于糧食緊張,每到月初糧店前排隊買糧就成為了一道風景。那時糧食供應細糧(白面)為35%,主要是紅面、玉米面。紅面不筋道,吃紅面剔尖時,要摻上些榆皮面,有的人消化不好,常常鬧胃疼。一到紅薯下來時,糧店門口就會連夜排起長龍,當時紅薯算粗糧,不僅改善口感,1斤粗糧票能買5斤紅薯,耐吃。
  改革開放后,種糧積極性大增,糧食也多了。1979年,在供應平價糧的同時,市場上還有了議價糧(不要糧票,價格高于供應糧價),糧食短缺問題得到了解決。城鎮(zhèn)居民供應的細糧比例也由35%提高到60%。在粗糧供應比例內,每月按規(guī)定可憑粗糧票購買若干數(shù)量的細糧,逢年過節(jié)粗糧調劑細糧,數(shù)量更多。后來還可憑2公斤粗糧票購買1公斤細糧,糧食供應得到極大改善,逢年過節(jié),市民們就基本不用吃粗糧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城里糧食供應日益豐富,吃得飽了,還想吃得好,“換大米”的營生應運而生。太原南郊、清徐的農民用自行車帶上一口袋自家產的晉祠大米或府西大米,走街串巷?!皳Q大米來”的吆喝聲隨處可聞??诩Z富余的市民就用2公斤玉米面換1公斤大米,調劑生活。后來還出現(xiàn)了糧票換雞蛋、換大米的買賣,出現(xiàn)了城市供應糧向農村回流的現(xiàn)象。
  1992年12月,太原市糧食銷售價格實行隨行就市,全面放開,人們生活中須臾離不開的糧票,也完成了它的使命。糧食市場日益繁榮穩(wěn)定,居民們不僅吃得飽,吃得好,更講究粗細搭配,營養(yǎng)科學。(梁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