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蘇全省上下按照“全省統一領導、市級組織協調、縣級具體實施、鄉(xiāng)村全面覆蓋、各方共同參與”原則,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完善工作機制,細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實,開展了進村入戶、地毯式的面上普查,在全國率先完成畜禽遺傳資源面上普查工作。
面上普查實現區(qū)域和品種全覆蓋,共調查行政村21715個,填報數據約3500條,普查畜禽品種(配套系)165個、群體數量350多萬頭(只/羽/匹),蜂品種5個、群體數量8萬多箱。普查新發(fā)現紅燈籠豬、徐海雞、句容白鵝、昆山麻鴨等畜禽遺傳資源4個,堅持邊普查邊收集邊保護,采取了初步的搶救性保護措施,為后期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奠定了基礎。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體系不斷完善。2021年對盱眙山區(qū)水牛、黃淮山羊等7個地方資源明確了保護主體,新增認定了11個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單位,目前,江蘇省對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21年版)》的省內地方品種已實現了全覆蓋保護,對列入《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的品種保護覆蓋率也已達90%以上,努力實現應保盡保。
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出臺《關于加強農業(y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實施意見》,并將種質資源普查納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予以推動。省農業(yè)農村廳加強統籌安排,成立由分管副廳長任組長的省農業(yè)種質資源普查領導小組,設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工作辦公室,出臺省級普查方案,召開專題推進會,整體謀劃、統一推進。省級財政安排1140萬元專門用于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工作開展。
利用江蘇涉農高校、科研院所眾多的優(yōu)勢,專門成立了由南京農業(yè)大學、揚州大學、農科院、家禽科學研究所等科研院校57位專家組成的省級普查技術專家團隊,制定專家組工作規(guī)則,按照專業(yè)對口、就近就地的原則,建立分片包區(qū)工作機制,做到市縣到人、品種到人、責任到人。據不完全統計,面上普查期間,省級普查技術專家組累計召開工作會議25次,赴基層200多天次指導近1000人次,培訓授課5000多人次,在線答疑800多次。
編印《江蘇省第三次畜禽遺傳資源普查指導手冊》和《普查四十問》,并在“農技耘App”設立江蘇省畜禽遺傳資源品種介紹(圖譜)專欄,為普查員進村入戶調查、信息系統填報提供技術指導。為指導各地科學普查、精準普查,細化實化工作方案,統一技術路線、普查方法和登記口徑,開展多層級技術培訓,線上線下累計培訓1.5萬余人次。
省畜禽普查辦建立了普查工作常態(tài)化調度通報機制,實行“一周一調度,半月一通報”,實時跟蹤各地普查進度,督促加快工作進度,累計調度近20次、通報5次,確保普查工作按計劃、有步驟推進。(徐燕?侯慶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