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腳下,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qū)長嶺小學十棵松教學點的大門緩緩打開,一輛大鼻子校車開了進來。學生有序下車,歡快地奔向校園的那片菜地。菜地里,茁壯的白菜、蘿卜、紅菜薹正在風中搖擺,籬笆墻上的扁豆在陽光下瑩瑩泛光。
“我種的菜薹抽苔了!”一聲興奮的呼喊,惹得孩子們都圍了上來。
這片菜地是教學實踐基地,從2013年被開墾出來至今已歷8年,菜地面積由1畝多擴大至現(xiàn)在的5畝,耕耘者的面孔一直在變,但不變的是他們的身份——學生。
“很多學生在這里用勞動寫了下人生新篇章的序言?!辈说亻_荒人劉旭芳靜靜地看著他們,孩子們在勞動中享受到快樂、得到歷練和成長,讓她倍感欣慰。
物質的匱乏、環(huán)境的簡陋也確實影響到了劉旭芳。“我無法回避孩子一天只吃兩餐的事實。我必須讓學生吃上飯?!眲⑿穹枷露Q心,開墾荒地、種菜、開食堂。
經(jīng)過師生們的辛勤勞作,荒地變成了菜園,村小有了小食堂。老師們帶領學生用了半個月的時間才把里面的石頭撿干凈,把荒地變成菜地。種子撒進了新開的菜地,也撒下十棵松小學師生的希望。
中午休息時,活動課間,都可以看到老師帶著學生種菜的身影。他們一起種植,一起澆水除草。孩子們慢慢地學會了認識種子,了解各種蔬菜的種植方法。從那時起,種菜成了十棵松小學的必修勞動教育。
“看到孩子們慢慢變得自立,我內心倍感驕傲?!眲⑿穹颊f,這是勞動教育結出的碩果。
勞動與學科結合,長嶺小學形成辦學特色。春去秋來,學生走了一屆又一屆,2018年,十棵松小學與長嶺小學合并,成為教學點,學生已經(jīng)很少,不過,這里的菜地被保留下來,長嶺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每周都會輪流來到這里,在本年級的責任田里種菜。
劉旭芳介紹,近兩年來,學校一直在探索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讓勞動觀念根植于課堂在長嶺小學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
翻開各學科教師的教案,隨處可發(fā)現(xiàn)勞動教育的影子,而在勞動教育中,更是注重各學科知識的引入。語文老師帶孩子們勞動,會根據(jù)時節(jié)特點讓孩子們朗誦一首詩或背誦一篇應景的課文,在詩情畫意中體驗勞動的樂趣;數(shù)學老師指導學生用尺子測量植坑的大小和深淺、菜苗的間距;美術老師指導學生在勞動基地里寫生,畫蔬菜瓜果……
“現(xiàn)在,學校食堂已經(jīng)不需要孩子們種植的蔬菜,這些蔬菜會讓孩子們帶回家,和家人一起品嘗勞動的味道?!睆埵舜豪蠋熣f。(黃磊 蔡育平 王力軍 )